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回 猫鬼传奇(14)——青苗法(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王广渊继续道:“那些不法富户所放的高利贷,年息常常是五、六十分利,最高甚至有年息七十二分的。而微臣这次所用的是‘年息四十分’,相比之下低了很多。而且以后执行,可根据发放‘青苗钱’地区,农民的贫困情况而定,适当上下调整月息。借贷份额分为五等,第一等可借给十五贯,第二等十贯,第三等五贯,第四等一贯五百,第五等一贯。假若此法可行,便可让京畿地区依照行事,将来再推广至各路州府。”

    只在齐州好说,若要推广……赵顼显得有些为难,道:“这事恐怕会遭到大臣们的反对!”特别是司马光这样的老臣,赵顼在心里嘟囔了一句;甚至他们会说什么,赵顼都想到了:这是在“盘剥百姓,是……”

    “农,天下之大本也。”王广渊的声音打断了皇帝的思路,“一项政令的施行,尤其是这种关乎老百姓生活的法令,需要十分谨慎,否则一旦处治不当,就会导致民怨沸腾,甚至激起民变。老百姓吃不饱肚子,才会铤而走险,变成暴民。皇上熟读史书,自然清楚多少次改朝换代都是因民怨而起。所以,我想先在齐州实施,臣自会小心操办。若是碰到了问题,也可集思广益,及时调整,避害趋利;待臣将各种情况都摸清楚了,方可推而广之。”

    王广渊所说的“青苗钱”其实就是后来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也是他诸多革新措施中最受争议的,大概正是因为它涉及了国家之本——农业!“青苗法”后来几乎成了王安石变法的代名词。其实,它在宋以前的史书里就已经大大有名了。实际上,最先在齐州实行“青苗钱”的人是王广渊,这恐怕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

    皇帝问道:“只是现下已有‘常平仓法’,恐朝中老臣会对放钱之事说三道四!”

    提起“青苗法”,自然还要提到盛行于隋唐两代的“常平仓法”。它的原理是源于战国,就是由李悝在魏国所实行的“平籴”。即在丰年时,由国家加价收购,称为“籴”米,防止谷贱伤农;在荒年时,则由国家低价出售,以平抑市场价格,称为“粜”米。范蠡和管子亦有类似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便是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在京师贱收贵卖来稳定物价。

    汉宣帝元康年间连年丰收,谷价贱卖到一石五钱,种地的亏了血本,辛苦了一年种下的粮食只得贱卖。大约就在这以后,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把“平准法”着重施之于粮食的收贮,在一些地区设立了粮仓,收购价格过低的粮食入官仓,以“利百姓”,这种粮仓便有了“常平仓”之名。后来,这成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制度被固定了下来。

    再到隋唐,除了有“常平仓”之外,还扩建了义仓、广惠仓、惠民仓,它们都是为黎民百姓造福的仁政,那么既然已经有了常平仓,为什么王安石还要推行有息贷款的“青苗法”呢?

    所以,眼下赵顼也是问了王广渊这个同样的问题:有了常平仓,为什么要放青苗钱?(未完待续。)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