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80|77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终宋一朝,荣则荣矣,冗亦冗矣。

    皇帝这一手不可谓不高明,他甚至还动用了龙图阁大学士,将朝中的官儿们事无巨细地摸了个通透。有实权的、身在虚衔的、尚在观望的、胆战心惊的……人生百态在这短短的数日内被抖搂了个干净。富弼在北边儿与辽国谈判,暂时回不到汴梁,而且他身边还带了不少同僚,在减轻北面压力的同时,也让皇帝的压力骤然一轻。

    起码他这样大刀阔斧地动起来,反对他的人变少了。

    他提了几回高肃回朝,高肃都含含糊糊地拒绝了。直到后来皇帝逼得急了,高肃才含含糊糊地说了一句:不愿让官家卷入文臣武将之争。他虽然出身科举,但依旧是带兵的武官,将要进的还是枢密院,要是皇帝一个不小心,将事情变成文臣与武将对峙,那就麻烦了。

    所以皇帝要动刀子的话,最好还是拣一个最小最尖锐的地方下手。

    皇帝与高肃促膝长谈了两日,第三日便罢了狄青的官。

    第四日,他将包拯召到了身边,顺带将范仲淹拔擢了两级。

    局外人看得懵懵懂懂,但高肃却看得明白。

    唯有这种办法,才能将矛盾压缩在最小的地方,解决掉它。

    狄青起初有些不解,但看见枢密院里的官儿们一个个地被换掉,先取回西夏再取回燕云的那位将军,比他蛰伏得还要深,韩琦甚至一直留在西面不回来,便也沉默了。

    起先高肃曾提议,让立过军功的军士们洗去脸上的刺青,现在也暂时停了下来。

    朝中依旧风起云涌,但大伙儿的目光已经全数集中在了皇帝身上。这位素有温文尔雅之名的皇帝,一旦下定了决心,动起手来是比谁都快的。

    例如当年从刘太后手里收回权力,例如当年的那位贵妃。

    他干脆利落地颁了一道圣旨:每年考绩不合格者,或降职,或停用若干年,或退居;至于空出来的名额,自然由新晋的进士们填充上去,不管如何,都要刹住这股冗官冗费之风。

    这道旨意换个名字,便是末位淘汰了。

    初时有人不以为然,但后来这股风气从京官开始,一路向各州县道府肆虐,大伙儿才真正惊慌起来。至于挂着虚衔的,也有不少借着这股东风,谋了个好差使。第一股风头下去,效果立竿见影。

    而且因为一条触动的人不多,反对之人也寥寥。

    第二条,便是武将进枢密院了。

    早先那种古怪的文人充斥枢密院的风气,皇帝陛下决心要好好地刹一刹。虽然不至于大换血(大换血也委实太过极端),但起码也要四六开,不至于让上位者犯一些低级的错误。所谓四六开,便是由四成的武将,是从下边儿拔擢上来的。

    这个举动众皆哗然。

    再加上先前的“有功者洗去刺青”的提议,更让一些人感到坐立不安。

    但皇帝陛下似乎是铁了心地要去做。原先他对西夏国妥协,对辽国妥协,有一大半原因都是被逼的,还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柔软的性子。这回有人将河西、燕云两处地方都收了回来,再软弱的性子,也会被激发得刚硬一些。

    更何况河西、燕云二地,本就是两处绝佳的养马场。

    他在颁布了这两道旨意之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高肃与狄青塞到了枢密院里。

    说是“塞”或许不尽然,毕竟那两人都是立过赫赫战功的将军。而且狄青的性子与皇帝有些相似,都是宽善怀柔的那一类。起初皇帝还有些顾虑,但后来他发现,事情远比他想象的更好。

    因为有高肃这个变数。

    起先高肃的性子,多半也与狄青是同一类。宽善怀柔,温和谦恭,但高肃与他们有一处最大的不同,就是高肃活的时间,比他们更长久。

    再宽善怀柔的性子,经过那么多世的打磨,多少也会改变一些的。

    而且有些时候,不仅仅是为了他自己,还为了他所在意的那些人。

    皇帝的变革起初很艰难,但挺过最艰难的那段时日后,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朝中再次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一个文臣虽掌权但不至于轻贱武将、从军者不再为虫蚁鼠蝎的微妙平衡。与之对应的是,赵祯又多设了四个将军号,品级甚高,而且还有两个是空悬的。

    燕云十六州需要武将驻守,河西走廊需要武将驻守,南方的越族又有些蠢蠢欲动,四个将军之位不多不少恰好空出一位,按照帝王喜欢制衡的想法,恰恰是符合时宜的。

    朝廷变革不可一蹴而就,以温水煮青蛙的姿态慢慢地来,往往效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