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经济学的参照系——经济学还原论与整体论的统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宇宙是全息的。宇宙中的全息关系是宇宙中的创造关系的根据和基础,人的直觉能力是人的创造力的根据和基础。用直觉把握世界是方法与对象的对称。只有直觉把握世界才能整体把握世界。直觉不同于感觉,而是在理性分析综合基础上的超理性思维活动,是人的理性对事物本质的整体把握。所以全息的方法也就是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的方法。

    所谓全息反映,即个体和人类的认识对象:经济主体、中介、工具、途径、过程结果是以及经济主体意识的各个层次组成一个认识系统,这个认识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一个全息元,每一个全息元和其他任何一个全息元之间有着月印万川、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全息对应关系。根据全息反映律,人们可在有限的认识材料的基础上,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最大限度地达到认识和创造的目的。以全息反映律为自己的基本规律之一的对称逻辑,就是在对知性逻辑、辩证逻辑、逻辑和非逻辑进行扬弃的基础上,以训练人们自觉运用全息规律的思维能力为根本目的而建立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习和运用对称逻辑提高自己运用全息反映规律的能力,挖掘自己思维潜力,使自己在有限的环境中最大限度的做出创造性成果,是十分必要的。

    用全息的方法认识经济世界、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世界不确定、人心不可捉摸、理性不可预期、“趋势”不可预测、“囚徒困境”、“经济人”有限理性问题。

    如果说,商品经济是平面的,市场经济是立体的,那么,具体的交易行为也一样:简单的商品交易是平面行为,复杂的市场交易是立体的、系统的、全息的过程。如果说,一只羊和一把斧头的交易,由于产品的信息量简单,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那么,汽车(是新车还是二手车并无本质不同)交易由于其产品的信息量大,其中“信息不对称”完全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如试用期、保质期、保修期)来回避。所以,所谓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完全是用适合于商品交易的线性的、简单化的思维方式,来套到市场交易上面的结果;在这里与其说是信息不对称,不如说是思维方式、交易方式不对称;也就是说,“信息不对称”问题不是客观的,而是人为的,是由于人的思维方式局限性制造出来的问题。只要交易过程的思维方式与制度设计、交易方式是全息对称的,那么所谓“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迎刃而解。信息对称问题,本质上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全息同一问题。如果说,人认识宏观世界仅凭肉眼观察即可,那么,如果人要认识微观和宇观世界,实现人同微观和宇观世界的信息“对称”,就必须借助仪器,如显微镜、望远镜;同样,人如果要认识社会、认识复杂产品的信息,实现人(买家)同卖家信息的“对称”,就必须借助于“制度设计”。在这里,制度设计(包括各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以及种种产品保质保修的约定、合同等等)就是使人(买家)认识产品信息、实现主体同客体“信息对称”的工具。

    五维空间的各维之间的关系是全息关系,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有在思维的抽象中才能存在,在现实中它们是紧密不可分的。但在思维的关系(包括形象思维具体和抽象思维具体)中它们又复归于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主体实践活动发展的三大阶段:自发的实践、自觉的实践、直觉的实践。

    如果说,主体的创造性是主体因于内、见于外的根本特性,那么主体的直觉性则是主体的创造性所“因于内”的内在的最基本特性,是主体的创造性的最直接的出发点,是主体的其他方面的能力转变为创造力的中介。通过直觉能力的综合作用,人的其他方面的能力才能转变为创造力。因此,人的创造力的大小、人的活动的效率高低直接的也即根本的取决于人的直觉能力的大小。

    人的非直觉活动同直觉活动也有本质的不同,只有前者转变为后者,才能转变为创造性活动,只有既“从心所欲”,又“不愈距”才有现实的主体的创造活动。因而从前者转变为后者的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的完成和提高的过程。

    直觉是理论向人的行动转化的中介。

    从自发到自觉到直觉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人的认识和主体性的提高到了直觉状况时,表面上看来,思想和行动处于自发状态,然而却有着充分的理性的根据,因而能迅速果断且正确、准确地判断和行动。

    上下串通 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科学本身是不可证伪的,能被证伪的是科学观,或对科学的解释。证实主义与证伪主义之所以两极相逢,就是因为它们只是对科学的看法。

    就经济这一复杂事物来讲,归纳的过程,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分析过程;演绎的过程,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综合过程。因此,在对称经济学中,归纳与演绎统一的方法,是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方法中的必要环节。

    把经济学归纳与演绎统一的方法放到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的方法论框架中,可以解决经济学能否被证伪的争论。

    真正的完全归纳得出的普遍必然性结论不可能被证伪,如被证伪只能说明原来的完全归纳本来不是真正的完全归纳,而只是实际上的不完全归纳。

    不完全归纳不可能得出普遍必然性结论,如果有可能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在不完全归纳后面隐藏着典型分析或者说显意识里是不完全归纳,潜意识里是典型分析。

    科学本身是不可证伪的;能被证伪的是科学观,或对科学的解释。经验归纳证实主义与理性演绎证伪主义之所以两极相逢,就是因为它们只是对科学的看法,而不是真正科学的方法论。经验归纳证实主义,否认了理性的作用,只承认经验的归纳,因而永远不能到达必然真理,只能到达偶然概率。理性演绎证伪主义只承认理论的不断证伪的逼真过程,也只能接近真理,不能到达真理,归根到底是只承认真理的相对性而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从先天的科学发展模式、推理规则的绝对主义出发而陷入相对主义。同时,演绎证伪主义的演绎过程实际上是经验的不断证伪过程,实质上仍然是一种归纳主义、经验主义,只是同经验归纳证实主义构成了两个不同方向、不同极端的归纳:一个是自下而上的归纳(经验归纳证实主义),一个是自上而下的归纳(理性演绎证伪主义),二者本质上都是经验主义、归纳主义。分别建立在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基础上的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钱币的两面,它们之间的争议没有任何意义——它们归根结底都是证伪主义。

    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从理性主义出发而陷入经验主义,说明他并不是真正的理性主义;而经验主义本质上必然要陷于相对主义。反过来,历史主义的相对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把多元的理论发展看成是非连续的过程,则把各种理论的产生看成是非还原的、独断的,因而倒陷入绝对主义。这就是科学发展观上的“两极相逢”。只有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这两个极端的扬弃,实现从还原论到整体论的超越,才是唯一可行的科学方法论。

    任何普遍必然性结论即科学结论的产生,都有一个从归纳到分析、从潜意识的分析到显意识的分析的过程。甚至逻辑科学本身的产生,也必须遵循这一过程。有的普遍必然性的结论似乎可以直接从不完全归纳得出来(比如“人都是要死的”),实际上是由于这些不完全归纳的长期刺激,在人的潜意识里已经形成对特定对象的典型分析;只不过这种典型的分析隐藏在人的潜意识里,不为人所自知。那种认为在不完全归纳和普遍必然性的结论之间有一个人所普遍接受的先验的逻辑规则,(罗素)因而把逻辑先验化、形式化的观点是错误的。把隐藏在潜意识里暂时不能解释的东西,说成是先天的,和说成是上帝创造的一样,都是“思维经济原则”——主观随意的产物。

    传统逻辑——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是认识新事物的工具。证明工具是认识工具的一个环节,证明功能从属于认识功能。由传统逻辑的客观基础决定,传统逻辑无论是作为基础理论,还是作为方法与工具,或者实际运用过程,都不是形式化的。思维规律即逻辑规则。逻辑规则同客观规律的同构性,是由于人类千百万次的使主客观相互建构的实践;由于这样的实践,使逻辑规则成为人类“类”的潜意识,成为每个人意识中的深层结构,遵循逻辑规则成为人的自发行为。在这种自发性基础上的自由创造性,不能证明逻辑规则的先天性、形式性。

    思维的自由创造性、合乎逻辑性、永真性,也不能证明逻辑的先天性与形式性。思维的自由创造性和逻辑性的一致性,是由于思维规律同客观规律的同构性。自由创造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而是合乎规律的创造。思维规律的创造性证明思维规律的独立性,思维规律的独立性证明思维规律本身是思维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经济信息是无序的,经济知识是有序的;经济感性是无序的,经济理性是有序的。人的认识从经济信息上升到经济知识,从经济感性归纳到经济理性,就是人的“理性”从有限上升到无限、从相对上升到绝对的过程。对界线明确的特定经济对象的规律性的认识,可以深化,不可以证伪。可以证伪的,是伪科学。用“对称经济学”的眼光看来,自诩“唯一”“科学”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恰恰就是这样的伪科学;西方主流经济学把可证伪性作为经济学的本质属性,只能证明它们底气不足。经济学数学化的根源之一,是西方经济学研究人的理性行为,不研究人的非理性行为。这是把经济学的不可能性结论作为前提,虽然这种做法贴上了“理性”的标签。

    与时俱进 历时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从空间观的角度看,还原论与整体论统一的方法,就是时间、空间、层次相统一的方法。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经济规律即是层次性的又是历时性的。

    从空间观的角度看,还原论与整体论统一的方法,就是时间、空间、层次相统一的方法。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经济规律即是层次性的又是历时性的;创造规律、全息规律、系统规律、统计规律是社会系统发展从宇观到宏观到微观、从高层到低层的各个层次起主导作用的规律。随着社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去的低层次的规律逐步转化为现在的高层次的规律。在五度空间宇宙观中,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主导;后者通过前者来展示,前者通过后者来提升;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五度空间模式揭示了知识经济(层次)、全球化与多元化(空间)、超速发展(时间)、合作主导竞争与双赢发展(性质)的相互关系。既然层次、时间、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的重新洗牌将带动经济的重新洗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是双向同步过程,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有可能跨阶段发展并后来居上;既然层次、时间、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就应该是以创新业为先导、知识业为主导、制造业为核心、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配套的再生型→循环型→生态型→稳定型→和谐型结构,以取得可持续发展与超速发展。

    经济客体系统论里的任何一个层次,都有一条普遍规律;任何一个要素和结构,都可以同任何一个方面的要素和结构相结合而形成新的层次,在这个层面上也有一条普遍规律。经济客体的普遍规律是无限的。同时,由于经济客体即宇宙的本源,经济客体的普遍规律即宇宙的普遍规律,因此宇宙的普遍规律是无限的。它们之间的地位也可以相互转化。在特定的参照系中,可以有层次之分,因此基本规律和非基本规律、规律和现象、有序和无序的区分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把少数的几条规律、几对范畴限定为宇宙的普遍规律,而把其它作为非基本规律,寻找绝对的普遍规律和非普遍规律的界线,是荒谬的。

    科学发展的合理性,即意义和可接受性的增加,就在于作为科学理论的内容或意义的科学本质和科学规律的层次的提高。

    从抽象到具体的展开同时是从本质到现象的展开。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既是纵向的逻辑演化关系,也是横向的层次关系;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也是抽象化与具体化的双向同步过程。货币、资本、价值、产权、商品等概念无不是这样:使用价值的相对化、具体化,同时也是价值一般化、绝对化。马克思把黑格尔逻辑学从抽象到具体的展开同时是从本质到现象的展开看成是客观唯心论的因素把其摒弃,从而使其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没有同从本质到现象的方法结合起来,其出发点和方法论的局限性使之不能对经济社会作全面系统的把握,因而不具备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并最终影响到它的科学性。《资本论》把抽象到具体看成是线性的单向过程,这是造成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的根本原因。《资本论》并未真正做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这从它经常倒叙可以看出来。《资本论》的内部逻辑结构,从传统“形式”逻辑的层面来看,是严密的,但由于其出发点是错误的,所以整个理论体系同市场经济的实践是脱节的。

    用五度空间为坐标来考察,当今世界三大经济理论体系——传统马克思主义、新古典主义与凯恩斯主义,都是在横向的配置或生产关系上做文章,而从来不把着眼点放在纵向——通过创新—创造—创业而形成的资源再生上。在他们看来,后者只是技术工艺学,而不是属于经济学。但他们一方面把自己的体系构成以明确的学科分类封闭起来,另一方面又试图解释社会经济有机体时,就不免显得力不从心;他们所建立起来的一个个模型,要么脱离实际,要么互相矛盾;实际运用的结果。就是从悖论转为悖境。线性思维方式与理论体系的不可操作性,是西方经济学的最本质特征。它们只谈经济问题的“解释”,而不谈经济问题的“解决”;事实上也解决不了问题。搞不清分析与综合、研究与叙述的联系与区别;只有逻辑分析,没有历史分析。用“思想实验”代替社会实验。西方经济学的“思想实验”,抹杀了被实验者的主体能动性。西方经济学家的数学模型以假设为前提,以数理统计为根本方法,这样建立起来的模型只有或然性,而无普遍必然性;虽然有时会因碰运气发生作用,但极易因为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失效。西方经济学家们将精力集中于简单的线性系统,滋生了一种重抽象还原的主流学术氛围。还原论的思维方式:片面分析的而非综合的,只讲供求平衡,未讲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平衡。西方经济学家们坚持认为,他们可以通过系统的组成部分解释复杂系统,尽管这些部分实际上是无法从整体分割的。西方经济学家们认为,对经济的唯一根本的陈述是关于经济中最本原层次的陈述。西方经济学家们将系统行为,如企业自组织、市场交换过程都看作是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简化为深层的本原(注:不是本质)——如经济人、商品、产权、交易。他们的方法论基础是还原论——把复杂微观系统的变化看作是由组成它们的原子的运动引起的。西方经济学用牛顿力学时代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作为量子力学时代社会科学的经济学,方法和对像、工具和目的相背离,错误的结论一开始就包含在错误的前提之中,经济学一开始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从一般经济学角度来看,只有同宇宙本质相一致的思维方式,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是:对称的方法、五度空间的方法、复杂科学的方法、主体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方法、规范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方法。

    所谓规范与实证的统一,就是在是什么的基础上为什么,在为什么的基础上怎么样,在怎么样的指导下,去进一步认识是什么、解释为什么,从而指导实践的发展,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所以,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有两层意义:一是合理的解释,一是正确的引导。合理的哲学,是真善美对称的哲学。合理的经济学,是真善美对称的经济学。经济学是审美的,就应该是规范的,就应该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思维规律与经济客观规律的相互建构原理、相互建构的基础与纽带说明: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科学,它的实证性与主体性、怎么样与是什么是内在一致的。经济社会本来是由人的自觉活动组成的,事实、逻辑与价值不可分割,这是经济社会和自然的本质区别。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是统一的。经济学的规范性就在经济学的实证性之中,经济学的实证性就在经济学的规范性之中。同样,经济学的规范性就在经济学的科学性之中,经济学的科学性就在经济学的规范性之中。妄图离开经济学的规范性寻找经济学的实证性,离开经济学的规范性寻找经济学的科学性,本身既不规范也不科学;其结果,是既无经济学的规范性又无经济学的实证性。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