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经济学是对称的——经济学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提要:经济学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是统一的,经济学中的主体性同科学性不是对立的;主体性、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本身就是历史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规律的组成部分。把经济学的主体性与科学性对立起来,没有事实依据与逻辑根据。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把经济学的对象是定位于“规律”而非“趋势”的出发点。经济学是五度空间方法框架制约下的复杂性科学,在这门复杂性科学中是有形与无形、软性与硬性的统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都是以人为中心的同一门科学体系——经济学从不同角度在不同领域的展开。

    关键词: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 实证 规范 天人合一

    对称经济学的本体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科学的哲学是关于世界的对称本质、发展的对称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对称关系的理论体系,是一切具体科学的理论基础。以科学的对称哲学为理论基础是科学的经济学得以建立的必要前提。“拒斥形而上学”的经济学、不以科学的对称哲学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学不可能是科学的经济学。

    所谓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就是经济学的本体论。经济学的本体论何以可能的问题,就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或者作为科学的经济学何以可能的本体论依据,也即经济领域中康德的四个“二律背反”能否消解,思维与存在、“此岸”与“彼岸”有没有同一性,经济认识论与经济本体论能否统一的问题。康德的历史功绩,是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个提出了本体论何以可能的问题,从而结束了独断本体论的历史;康德的缺陷,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并通过论证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而在认识论与本体论之间挖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使本体论成为不可能。经过康德以来两百多年哲学、自然科学与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解决康德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具体科学的最新成果证明,对称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同时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最深层本质。只有对称的才是美的,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无一不是按美的原则来建构,按美的规律来造型,人类实践活动归根结底是主客体的对称运动。对称,是贯穿人类实践活动的红线;人类实践活动是把本体论和认识论统一起来的中介。人类经济活动是人类主要的实践活动;经济学虽然不是本体论,然而有本体论的意义,正像实践论不是本体论,然而有本体论的意义一样。

    由于宇宙整体上是物质的,意识只是宇宙极小部分物质的属性,所以就宇宙作为惯性系而言,物质和人的意识是不对称的,物质和人的意识的对称关系只能通过以人类为参照系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对称关系来实现。对称关系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物质和意识的不对称不能否定对称是宇宙的最深层次的本质。我们既不能因为物质和意识的非对称关系否认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对称关系,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也有本原与派生的关系,并由此推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本原与派生的关系,也不能因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对称关系而认为物质和意识之间也是对称的关系。宇宙的发展过程,就是对称化过程;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对称化过程;宇宙的精致结构,表面上有一种冥冥的力量在背后设计和操纵,实际上是对称规律在背后起作用的自然结果。宇宙对称是绝对的,不对称是相对的。对称规律贯穿宇宙的起始和发展过程,渗透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是贯穿全息论、辩证论、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的核心规律,也是贯穿人类社会的核心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生产要素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对称关系是对称经济学体系耸立其上的基石。对称辩证法是对称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打开对称经济学体系大门的钥匙。

    天人合一 世界本来就是你所看到的

    如果我们把主客体看成本来就是同属于不可分的统一的空间架构中,那么在量子世界中看来不可解决的一系列难题,如微观世界到底是粒子、波、场还是等都可迎刃而解。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意识和人的行动、人化自然的关系,即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也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没有纯粹的事实;事实、价值、逻辑是一个东西的三种属性,而不是三个东西。事实、价值、逻辑只有在思维的抽象中才能分开,在现实中只能水乳交融。

    因此,世界本来就是你所看到的,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不是认识世界的障碍,而是世界的本来面貌;追究离开主体的客体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观察者视觉的稳定性、一致性,思考者逻辑的自洽性。不要说社会科学,即使自然科学都不可能有纯粹的、离开人的主观因素的研究。只有观测、实验、推理同时成为认识和检验真理的手段和标准,才能认识和把握不确定的世界?“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主体和客体不可分?“万物皆备于我”,实际上不自觉地揭示了宇宙和人之间的全息关系?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时空就带有主观的色彩,实际上包含着五度空间观的萌芽,只是爱因斯坦不自觉而已?

    空间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这种不可分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且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也就是说不是康德所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消极层面意义上,而是空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自从爱因斯坦相对论问世以来,空间和时间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过,在二者的统一中,习惯上是把时间看成空间的一维,而从来没有人把空间看成是时间的一维?实际上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空间的历史发展是空间的逻辑结构的基础,空间的逻辑结构是空间的历史发展的反映?空间的逻辑结构包括了空间技术史和空间认识?探索的模式,体现了人对空间认识的反思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空间认识史与空间开发史的统一?

    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既然是相对论,就不是绝对的真理?无论是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其中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意识与物质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本身就说明,用包含意识空间在内、把意识空间与物质空间统一起来的五度空间观来代替相对论的四度空间观有必然性。五度空间观是四度空间观发展的必然结果,五度空间论是相对论的完成,量子理论是相对论向五度空间论转化的中间环节。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物质的分立结构与量子现象,为五度空间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基础。

    “天人合一”是对称的思维结构。建立对称的思维结构是建立对称的社会结构的前提。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创业——为“天人合一”的桥梁,吸收西方抽象哲学、经济学和具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对称思维结构将衍化为科学的对称逻辑,演化出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并促进科学的极大发展。“天人合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思维框架。

    主体和客体对称的思维结构,对于完整地、统一地把握自然、社会、思维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主体、客体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宇宙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本质与相互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把主客体看成本来就是同属于不可分的统一的空间架构中,那么在量子世界中看来不可解决的一系列难题,如微观世界到底是粒子、波、场还是等都可迎刃而解。

    主体和客体对称的思维结构,说明“规范”不仅是一种主观价值判断,而是本身是社会、历史、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规范本身是实证的,实证本身是规范的,二者不存在并列的、外在的关系,因而也不存在谁补充谁的问题。因此,经济学范式应是实证与规范的统一;经济的世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不可分开的。主体和客体对称的思维结构是经济学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统一的理论依据。

    基因变异 存在先于素质

    存在先于素质、人的先天存在和后天存在的统一、人的素质的可塑性,说明人作为“经济人”、“理性人”的多重本质、多重存在、发展的多种可能,也说明制度设计对人的本质和存在的导向作用。

    萨特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实际上是人的本质先于人作为主体的本质,是人的非自觉的自我创造的本质先于自觉的自我创造的本质,正好像人的少年期靠父母生存属于非自觉的自我创造一样。成人的非自觉的自我创造同自觉的自我创造是人的本质发展的不同阶段。后者的空间展示只是前者的时间展开的不同表现。

    因此,应把人的本质同人的素质区别开来。萨特所谓的“存在先于本质”,实际上是存在先于素质,或人的本质先于人的素质。人的本质决定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反作用于人的本质,而人的素质是人的本质和社会制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们之所以把社会制度看成比人的本质更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混淆了人的本质和素质。人的本质是先天的,人的素质是后天的;人的本质是主体,人的素质不一定是主体。人的素质,才是人的先天本质和后天“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上的一切争论,都根源于这种混淆:不是用人的本质吞并人的素质,就是用人的素质吞并人的本质。

    人的素质也可理解为人的特殊本质。“存在先于本质”,实际上是和人的一般本质相统一的一般存在先于和人的特殊存在相统一的特殊本质。而存在和本质在任何时候都是统一的。

    把人看成“经济人”还是“道德人”,集中体现了性善者与性恶者、性善论者与性恶论者两种不同的人本观。实际上,“经济人”与“道德人”是人的两种属性,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的不同主观修养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的人。而两种不同的人实际上是两种不同属性在人身上的不同组合、不同比重而已。随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人”也可以扩展为“道德人”,或把“道德人”作为“经济人”的内在环节。包含“道德人”在内的“经济人”可以作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主体。

    就人的本质是一个系统来讲,对人的行为分析是一致的;就人的这种系统本质在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经历背景、不同修养背景、不同环境背景下有不同的表现与功能来讲,人的行为分析又是不一致的。“一致”寓于“不一致”之中;“利己”与“利他”完全可以交替展开、交相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