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75章 温玉的窘迫(2)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我国学者吕大吉指出,宗教禁忌可分为语言禁忌、作业禁忌、食物禁忌与性禁忌等许多形式,其中食物禁忌与性禁忌所禁制的对象是“饮食”、“男女”这两项“人之大欲”,所以这两大禁忌具有禁欲主义性质,是原始宗教禁忌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于世的。食物禁忌后来演变为各种宗教中的“斋戒制度”,而性禁忌则演变为各种宗教中的“洁身仪式”。当然,由于不同的宗教体系有不同的教义、信条和神学理论,它们对斋戒、洁身之类的禁忌规定的性质和意义有不同的说明。

    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和正常的人都会主张去恶从善,宗教当然不例外,而且,宗教还以其特有的神圣权威来强化社会对罪恶的反对态度。问题在于如何认识这罪恶的表现、性质和根源,以及如何清除它。一般说来,较大的宗教或教派多是用精神——物质、灵魂——**的二元论来解释个人在道德上之所以善或恶的原因,一般都认为灵魂本来是纯净的,物质和**才是不洁的、污秽的,道德罪恶是由于**的物质的欲求对灵魂的污染,所以物质追求和****乃是万恶之源,只有否定物质生活并禁绝**,才是灵魂得救之道。同时,许多宗教都把妇女看成是诱发人的****、造成道德犯罪的重要原因,因此制定出歧视妇女的教义和性禁忌方面的禁律规定,反对男女性生活,并进而反对婚姻和家庭。

    在中国的历史上,佛教是第一大宗教,佛教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诸行无常,人生极苦。它认为,只要是生命,其整个生活历程总是苦的,即使今世大富大贵,也难免生老病死之苦。因此,佛教要求其信仰者放弃一切尘世生活,把解脱的希望寄托在那超自然的“极乐净土”,从而享受一种“涅盘之乐”。佛教对现世幸福是根本否定的,认为众生只能放弃任何享受现世幸福的欲求,在禁制**的宗教修行生活中度过苦难的人生。在形形色色的宗教禁忌中,佛教对人的性本能更是严格地予以禁制,这是因为,性本能引起的冲动和**,最能引致佛徒们感情上的骚动和烦恼,所以规定其弟子最好抛妻别子,出家修行,修习禅定。佛教认为,凡修习禅定达到阿罗果位者,应已断尽一切烦恼,禁绝性方面的生理**,不仅要断绝男女性生活,甚至连梦中遗精、性幻想之类的事情也不许出现。

    从根本上说,宗教禁欲主义是消极的,因为它扼杀了人性。宗教学家吕大吉说:

    人性乃是人类社会生命力的内在基础,创造性的内在源泉。禁制人**求,势必萎缩人类社会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不利于文明的创造和社会的进步。宗教禁欲主义用神的名义禁制人的自然**,把人对现实幸福的追求视为道德上的恶,把人的注意中心从人引向神,从现实社会引向虚无缥缈的来世,其社会效果显然是消极的。在各民族的历史上,宗教禁欲主义愈是盛行,人性**被禁制得愈是严苛,那个民族便愈是愚昧无知,那个社会便丧失生机,陷于停滞、落后、僵化、直至死亡。要想使那个民族恢复其生命力和创造性,便必须重新夺回丧失了的人性,使之重新回归到人的自身,而这就需要有否定宗教禁欲主义的启蒙思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